從名稱可以看出,巴菲特指標來自全球公認的投資者華倫‧巴菲特。早在2001年,華倫巴菲特接受採訪時就表示,看待股市的方法是透過比較便宜或昂貴以及價格是否合理。
這演變成了「市值與GDP之比」公式,可以透過以下方式輕鬆計算,將每隻股票的企業價值與GDP的比值相對比。後來,這個公式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為「巴菲特指標」。
使用巴菲特指標並不難。巴菲特指出100%為公允價值。指標接近70%時,股市可能被低估;而達到200%時,則可能高估,警告潛在的泡沫風險。
另一方面,如果巴菲特指標升至200%水平,股市可能處於高估區間,這是投資人正在投資的股票面臨泡沫危機風險的警告訊號。
1999年,美國巴菲特指數曾飆漲近200%,即股市佔GDP比重接近兩倍。一年後,網路危機爆發。 2020年,巴菲特指數再次超過200%,隨後標普500指數隔年下跌超過-20%。
然而,巴菲特指標也有其限制。例如,如果股票市場上的公司在其他國家上市,但不在該國家地區運營,巴菲特指標就無法使用,因為它無法反映在GDP值中。
此外,過去的巴菲特指標數據需要考慮當時的不同背景,包括金融指標和政策利率。
巴菲特指標是一個有用的工具,有利於分析股市狀況與經濟成長的關係,判斷股票是否會出現泡沫。
然而,仍有許多限制,例如通貨膨脹、利率、企業獲利和政治因素。我們在分析儀器的同時應該考慮其他方面。
讓財務問題變得更簡單,與我們開始美妙的新一天,MAKE A GREAT DAY WITH ACU PA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