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對聲音很熟悉,因為一出生就開始聽到聲音。因此,難怪很多人不喜歡影片片段中自己的聲音或錄製的聲音。當我們說話時,我們聽到的聲音和錄製下來的聲音是不同的,以至於許多人對此感到不適,把這種現象稱為「聲音對抗」或「面對自己的聲音」。
通常,我們透過空氣這種媒介聽到別人說話的聲音,聲音進入我們的耳朵,使耳膜振動,然後我們的大腦將這些振動轉化為聲音。然而,當我們是說話的一方時,我們的耳朵會接收到來自兩個來源的聲音。第一個來源是外在的聲音,類似於我們平常聽到別人說話的聲音。而第二個來源則是來自我們頭顱骨內部的聲音,這是由於聲音波動所引起的。
我們自身聲音的振動會透過我們的頭骨傳導到耳朵,這就是所謂的「骨導音」(Bone Conduction)。透過骨導音聽到的聲音頻率較低,使我們自己的聲音聽起來較為柔和而低沉。
因此,當我們聽到錄製的自己說話時,聽到的是透過空氣傳導的版本,而透過骨導音傳導的低音可能會消失,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聽到的自己的聲音相對尖銳。
艾塞克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Silke Paulmann博士在接受《衛報》雜誌採訪時表示,我們不喜歡自己高音調的原因,是因為我們聽到的聲音與我們內心的期望不符。我們的聲音在塑造我們獨特的個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沒有人一定會喜歡自己實際的樣子和想像的不一樣。
除此之外,有一項研究讓參與者試聽自己的錄音,結果只有38%的人能夠立即辨認出自己的聲音,而其他人則需要一段時間或完全無法辨別。這個實驗顯示,我們更傾向於透過腦中建構的形象來記憶自己的聲音,而不是其他人所聽到的實際聲音。
總的來說,每個人都透過兩個聲音來源——外在聲音(透過空氣傳播的聲音)和內在聲音(透過骨傳導的聲音)來聽到自己的聲音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我們在錄音或影片中聽到自己的聲音時,會覺得它與我們熟悉的聲音不同,因為我們聽到的聲音在兩者之間存在差異。